8.14.2010

垃圾也能變黃金


今天簡主任、丘副主任和王主任帶領洛杉磯及澄縣學員到Walnut的垃圾山看垃圾掩埋場,但是這垃圾掩埋場最特別的是他們蒐集甲烷發電來賺錢。他們處理了垃圾的問題,但是他們利用垃圾埋地底產生沼氣的特色,開發蒐集的技術,可搜集地底溢發出的甲烷高達95%,所蒐集的甲烷立即以管線輸送到渦輪進行發電,一點都不浪費,其效益即使是垃圾掩埋場關閉,都還可以運轉三十年以上
這著實是個垃圾掩能變黃金的例子。
但是我以台北的八里文為例,向主講者提出問題,台灣選擇的方式是使用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後,一般垃圾運送到焚化爐燃燒,然後後的灰渣再進行最終處理掩埋。主講者表示,其實台灣使用的技術較新進,但是焚化燃燒的氣體排放在加州的管制相當嚴格,再來是直接進行掩埋的技術其實比焚燒技術便宜。
這是台美兩國可以利用環境技術學習建立交流的機制或管道。以此垃圾處理來看,台灣因為可利用土地較少,必須經過焚化爐焚燒再進行掩埋,對於排放廢氣加以處理,主要優點是可以減少占地。美國地大,資源回收率僅百分之五十,可選擇減少排放爭議且較便宜的技術,但其實主講人認為台灣的技術對環境來說較友善,他個人比較支持台灣的垃圾處理方式。在美國工作的湯博士他也表示,其實美國對於環境,尤其是廢水處理的技術其實也是像其他先進國荷蘭學習的。我覺得在垃圾處理等資源回收等方面,台灣可以提供技術和資訊交流,讓美國知道台灣在環境技術上的先進。

台美市政觀察與比較


來到駐點實習我們參訪了三個城市的市政府: Cerritos, San Marino和Walnut。第一次參訪市政府我們提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市政府會和圖書館建在一起?市政府為何都和警察局還有消防局連在一起?後來才發現美國市政府的架構和運作和台灣大不相同。首先,這些城市的規模都只有五萬人口,每個城市的特色階不同,Cerritos以航太工業和綜合型住宅為主,San Marino以他的高級住宅區為名,Walnut以優秀學區為名。他們的特色也顯現了市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其市政府的營收更是關係著一個都市規劃能投入的經費和能建設的規模,這樣環環相扣下,其架構是類似於公司經營的模式。由五人類志願方式組成的市議會,輪流選舉市長,市長下由都市經理(City Manager)以及各委員會(Board)來執行市政,因此他們稱都市經理為CEO。而這樣個市政架構讓我們來自台灣的學生覺得相當新鮮及感到好奇。

軟實力與國民外交

在UCLA上課的期間,我的朋友來自世界各地,他們來自荷蘭、巴西、德國、美國、韓國、印度、新加坡、墨西哥、瓜地馬拉、義大利、委內瑞拉、法國、西班牙等等。剛開始認識的這些朋友的時候,都是聊一些自己的興趣和國家狀況,後來有機會一起出遊時,漸漸開始可以聊較深入的話題,當中,我們會聊到自己到UCLA上課的原因,以及學習生涯告一段落後的人生規劃,最重要的是,還有自己國家的文化以及塑造自己的環境。我覺得很感動也最值得的是,在與這些朋友深交之後,對亞洲一知半解的美洲及歐洲朋友,對台灣產生濃厚興趣。例如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對很喜歡東方的時候,這時候他們就會問我是否喜歡美國的中國菜時,我就會跟他們推薦台灣的美食。第二個部分是節慶與文化,他們多少都有聽過中華的傳統節慶,他們很希望親自去感受這些節慶文化,實地與當地人慶祝。我將帶在身上青輔會給的台灣青年旅遊介紹手冊給他們看,結果引起他們來台灣觀光的動機。
我覺得讓外國人對於台灣文化有興趣,甚至想到台灣來觀光旅遊,讓我很有成就感。如果他們因為交了一個像我這樣的台灣朋友,因而到台灣觀光,我有信心台灣人的熱情以及台灣土地的豐富文化必定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一來,等到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一定也會推銷台灣,等到他們成為他們國家的佼佼者時,一定會記得台灣。長遠來看,就是一種國民外交的投資。

上台報告展現學習成果


期中考結束後,馬不停蹄的又要開始準備課堂上台報告。環境學這門課教授要求要分組進行上台報告,我選擇我有興趣的題目,同時也是未來的趨勢: 再生能源。再生能源是未來不可避免的一條路,主要原因是石油以期其他傳統能源已經漸漸消耗殆盡,未來能掌握能源的國家,勢必成為強國,因此許多國家已經投入大量資金及技術發展再生能源,包含太陽能、風力發電、水力發電與生質能等。再來是這些再生能源以排放汙染物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角度來看,絕對是較為清潔,因此在減碳的壓力下,各先進國家都願意率先投入發展再生能源,包含美國、丹麥等歐盟國家。

我的組員包含來自各地,包含美國在地學生、新加坡、香港以及中國。我們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想研究及報告的能源,最後聚在一起討論個能源的利弊得失以及我們想要告訴大眾的結論。但最重要的是教授要求我們一定要提問題問觀眾,他要我們激發大眾對於傳統能源vs.再生能源的省思。教授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如果政府有一筆錢投入能源,應該要投入再生能源,因為大地給我們生生不息的風、太陽以及水,我們應該可以盡情的利用。然而,如果我們去開發埋藏地底下數千年的石油,就像是竊取地球的寶藏,不但汙染的地球,最後甚至將大地的資源消耗殆盡。

我選擇風力發電為我研究及報告的主題,因為我2009年在丹麥參觀海上風力發電,我想以歐盟積極發展風力發電的決心當作各國表率,鼓勵各國應投入發展清潔的再生能源。我提出的問題是: (一)即使各再生能源都有缺點,要發展的其必要理由為何? (二) 依照各位同學的國家的先天條件來看,最適合發展的再生能源為何?請給理由。 我所提出的這兩個問題我自己也有回答,當中的第二題,我藉機會向大家介紹我的家鄉,讓大家了解台灣在節能減碳的決心之外,更讓大家了解台灣先進的科技。我選擇以高雄市世運主場館的太陽能發電為例子,結果大家為之驚艷,我再次覺得身為台灣人深感驕傲。

7.18.2010

UCLA之政治議題 vs. 環境議題

我修的兩門課當中,其中一門Global Environment and World Politics全球環境與世界政治這門課雖然談論全球環境議題,但其實是政治系開的課。修這兩門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想看看美國在環境議題的看法,其二是我想要了解政治對國際環境議題討論及決策之影響。



這門課的教授其實是德國人,所以她常常給完美國的例子之後就會給予歐洲的例子。老實說,從授課內容來看,我並不覺得她是個Environmentalist,她真的比較像是政治學的角度去看待目前聯合國討論的環境議題。我還記得她在上課提及IPCC所發佈的報告中的論證,我隨即去閱讀她規定的教科書: Why We Disagree About Climate Change,裡面提到IPCC所使用的Bayesian Beliefs有問題。我個人是IPCC的支持者,因為我相信國際公約以及科學家所發佈人類對與暖化的證據之關連性。所以我在第一次的Short Paper作業去反駁作者Hulme以及教授的論點。目前為止,我很喜歡美國的地方就是他自由開放的態度以及文化大熔爐的精神,一堂課理棉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教授一視同仁之外,給予我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課題,要我們思考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相互之影響。因此我寫了篇以演化心理學與環境議題觀感的short paper,結果拿到A!!!


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圖書館

UCLA地球村

進入第二週之後,我的交友圈更加拓廣了,和我最合的就是來自荷蘭的Siham和Nene。


Siham在荷蘭是英文老師;Nene今年剛畢業,職業為工程師,同時投入非營利事業。他們兩年紀和我相仿,所以每天總是有聊不完的話。Siham是個非常風趣的人,我們常常在一起聊自己的感情觀和未來。她在荷蘭的Utrecht攻讀碩士,剛好是我以後想念書的地方!!所以我們就有更多共同的話題。


Nene和我個性差不多,傻大姐+愛玩。所以我們每天都儘想一些瘋狂的事情來做。我很喜歡她的態度是:Life is like a game. We must play hard and have fun.目前為工程師的她,她經營一家專門賣二手商品的店,將所得全數給貧窮國家的計劃,他說她對非營利的事業很有興趣,我們一談到非營利組織和幫助窮人或改變世界就變的很熱血,我想我們都擁有同樣的熱情。

她們很特別的地方是他們也同樣是透過獎學金到UCLA念書。荷蘭每年舉辦ECHO獎項的競賽,此項國內競賽是給予優秀移民學生獎學金到美國學習並進行交流。今年的獲選者包涵三位摩洛哥裔荷蘭人以及兩位非洲裔荷蘭人。當然我也和他們介紹我們【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畫】,他們覺得很值得學習的是台灣除了提供獎學金讓我們在UCLA修習課程之外,還特別安排實習及參訪,他們覺得無論在經歷上還是人脈上,都是很難得的經驗。



其實我覺得很感動的是,我和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朋友聚在一塊,卻發現我們對世界擁抱同樣的熱情,懷抱同樣的夢想。我們笑著說著,雖然生長環境和膚色不同,其實我們彼此沒有差異,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7.07.2010

眷戀太陽

我想了好久好久
苦惱、甜蜜、複雜的思緒加上好多五味雜陳的感覺

走在舊金山寒冷的碼頭
腦中浮現了陳綺貞【魚】的歌詞
耳邊環繞著Adele Chasing Pavements的旋律

我心裡很清楚
The decision is made.




對不起
「原諒我飛,曾經眷戀太陽。」
This is my answer.

6.29.2010

美國第一週---UCLA玩真的&真的好玩

Dears,

來到美國如我預期一般,適應得非常好。我想是因為我喜歡感受不同的文化以及風土民情吧。
我修了兩門課,八學分,分別是Environmentalism和Global Environment and World Politics。
我住在UCLA的宿舍Rieber Hall,我兩個室友分別是Nikita,她是個在新加坡念南洋理工大學的印度女孩,另一位室友Rin是會日文、中文、英文的韓國女孩。我們個性都不一樣,但是相處的很愉快。

我很喜歡UCLA的校園,最喜歡在校園做的事就是自以為浪漫的躺在校園草地看書,驚喜就是會有松鼠陪我一起享受加州的陽光。


其實才來UCLA第一個禮拜就感受到讀書壓力了,教授派很多書和論文要讀。這禮拜就要交一篇short paper,之後還要做調查性的實驗與研究。其實這裡課業壓力很重,但是感覺上同學們時間管理很好,又會念書又會玩。不過幸好兩門都是環境相關的課程,有興趣就學的挺得心應手的。

用功的證明


UCLA校園應有盡有,我一天的行程大概就是: 早上上完環境學後去圖書館念書,接著就去宿舍旁的游泳池游泳(整個不輸給飯店),晚點再去健身房。我喜歡這樣的校園生活! 身體健康心靈也充實,在這樣的環境唸書真的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讀書之於,當然也要感受一下美國文化,我第一個禮拜就先去迪士尼和海洋世界玩了。開學以後認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包含美國、義大利、委內瑞拉、荷蘭、印度、韓國當然還有台灣的朋友。我們一行人常常都會約出去,也笑稱說我們是共和國或聯合國團,因為真的是來自世界各地。我們第一個週末就約去Santa Monica海灘。


其實每個人的背景都很有趣,藉由跟他們聊天,才有辦法更進一步了解實際他們的文化。像我以後很想去印度工作,我和印度朋友深談以後,才更進一步對於他們現代社會的了解。我相信未來我和他們一定都還會在世界各地碰到。

我來的第一天就有美國人對我說:
I think you will love this city and enjoy yourself a lot in this country.

And I already feel this way.